崇祯四年,大凌河城已经被围困超过两个月。明军虽曾四次奋力救援,但随后再也派不出一兵一卒。城中粮尽粮绝在线配资平台网址,甚至不得不屠马杀人充饥。眼见绝境,主将祖大寿不得不带领万余将士首次选择献城投降,试图保全性命。
投降后,祖大寿以妻子家属仍在锦州为由,主动请缨,表示愿意带领一队人马潜入锦州充当内应,协助皇太极攻城夺地。然而,祖大寿刚离开皇太极营地,便趁着大雾掩护,甩掉了紧随其后的部队,只带了26名亲信进入锦州。锁上城门后,他却当即反悔,拒绝投降。
面对祖大寿的降而复叛,皇太极非但没有愤怒,甚至没有惩罚那些与祖大寿一同投降的部将子侄,反而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宽容。他亲笔致信祖大寿,表达依然信任之意,并承诺会妥善照顾他的家族成员。
而明朝方面,崇祯皇帝听闻祖大寿“回归”消息,既未深究其真假,也未追究其叛变。崇祯仅下三道诏令,命其返回京城复命。但祖大寿担心自己如同袁崇焕般被召回后遭遇不测,百般推脱,事就这样不了了之,祖大寿依然被任命守卫锦州。
展开剩余73%祖大寿的面子可真够大,这样的人物,究竟具备怎样的实力,才能令两方皇帝都对他如此宽容和忍让?
实际上,祖大寿并未凭个人战绩独树一帜。他最初受孙承宗赏识提拔,后来随袁崇焕共同取得宁锦大捷而声名鹊起,官至征辽前锋将军。袁崇焕被崇祯因反间计处死后,明朝缺乏人才,无奈之下祖大寿逐步晋升为辽东最高统帅。
祖大寿虽然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,但这并不足以解释两位皇帝对他的特殊待遇。祖大寿最强大的资本,是他背后庞大的家族——祖家将。
祖大寿出身辽东豪族,祖籍可以追溯至东晋时期以闻鸡起舞著称的祖狄。明初随军北迁辽东,祖家起初为正百户世袭武将。历经两百余年军功累积,到祖大寿祖辈已官至总兵官、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等高级将领。
祖家族人多任武职,军容强盛。祖大寿之父任宁远卫指挥同知,叔父为宁远卫指挥佥事,兄弟祖大弼为陕西宁夏总兵,祖大成任游击,堂兄祖大定为辽东宽甸营参将,祖大乐为副总兵。祖大寿的子侄多担任都统、副将、参将等中坚军职。
除了祖姓将领,祖家还与多位姻亲武将保持密切联系,家丁亲信众多,形成了庞大而严密的亲属关系网。祖家多年来在辽东深耕细作,成为地方实力强劲、掌控大量部曲的将门世家。
祖大寿本人在辽军中资历深厚,家族辈分又高,族人团结一致,战斗力强劲。明朝自萨尔浒战败后,已无力调兵援助辽东。历任主帅熊廷弼、孙承宗、袁崇焕均达成共识:“辽人守辽土”,借助祖家将等辽东军族力量守护家园。因此,祖大寿一家成为明朝在辽东不可或缺的依靠。
对于皇太极来说,大凌河之战虽收降部分祖家将,但仅此远远不够。唯有掌控祖大寿,才能收编整个祖家将这支关外精锐部队。届时,明朝关外最后有生力量将被瓦解,后金长驱直入辽东,甚至有望挺进北京。
那么,祖大寿究竟心怀何想?
他显然不愿轻易投降叛国,毕竟背叛的名声极为恶劣。局势尚不明朗,他判断明朝尚未灭亡,后金也未真正具备取代地位的实力。为守护家族荣耀,他选择继续观望,权衡形势,未作仓促决定。祖家雄厚的实力为他争取了这份从容。
就这样,祖大寿暗中观察整整十年。期间皇太极不曾放弃招降,多次发书信、亲自接触,尽管祖大寿始终无回应,皇太极却始终保持耐心。
直到崇祯十五年,松山之战中明军全军覆没,总督洪承畴和祖大寿三弟被俘。皇太极再度围困锦州,向祖大寿抛出橄榄枝。祖大寿顽强坚守了一年,面对绝境,最终不得不选择投降。
十年后,祖大寿与皇太极再度会面,皇太极既往不咎,继续任命其为总兵,还将其纳入正黄旗旗下。至此,除山海关一线的吴三桂部外,祖家大部分部曲皆归附清朝。
因年事已高且曾有背信之举,祖大寿降清后未获重用。但祖家核心力量被皇太极收入两黄旗以及长子豪格统领的正蓝旗。祖大寿子侄入清后,英勇作战,名将辈出,为大清巩固关内、安抚四方立下赫赫战功。
皇太极这十年的耐心等待在线配资平台网址,终究没有白费!
发布于:天津市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